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先後曾擔任交通部長及教育部長的留德學者朱家驊博士是近代中德合作的重要人物,其在1933年創立「中德文化協會」,為當時兩國間的貿易與軍事往來提供許多運作斡旋。在彼時風雨飄搖的混沌中,先進們承接了協會的薪傳,九十年間不僅擴制為「中德文化經濟協會」,更繼續凝聚起產商學研的民間力量,共同為台灣與德語區國家謀求靈活多元的經濟文化交流而努力。

 

 

今年正值協會九十周年慶,中德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陳立恆特於10月27日舉辦《國際座談會》,邀集到各方人士以及陳文茜女士進行主題演講,在全球化重組的當下,台灣與德語系國家面對的產業供應鏈的競合轉變,共研未來合作的挑戰與契機!全球供應鏈正面臨重組趨勢,尤其朝向區域化、在地化、分散化方向發展,更加深企業面對供應鏈的斷鏈風險。甫通過投審會於德國德勒斯登投資35億元設廠的台積電曾表示,赴德國投資設廠,最擔心的是當地的供應鏈與人力資源問題。

 

 

首先由陳文茜女士進行專題演講,剖析國際情勢的變化,如何對供應鏈產生影響。爾後的兩場座談會由各方專家,共同就供應鏈,文化、教育、環保、科技及未來雙方在新興國家合作的可能等議題,探討國際供應鏈的合作契機,探究市場最新脈動,掌握衍生商機,佈局全球策略。

 

 

座談會中,大家一致認為,台灣與德語區國家及其企業應盡早建立互補可靠、又環環相扣的夥伴關係,讓供應鏈既能保持血氧充足的暢通無阻,又能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協作效力,以利未來強化建立彼此的互惠利益及合作發展,為新全球化時代帶來一個區域平衡與在地精進的供應鏈大未來。

 

近期焦點

Recent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