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症已成為民眾長期健康的重要議題。根據專家指出,骨質疏鬆雖多數無明顯症狀,但若長期忽視,可能導致跌倒後出現骨折等狀況,影響生活品質。
在2025世界骨鬆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前夕,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發布《2025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與指引》,呼籲民眾應提早關心骨骼健康,採取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與定期檢測的預防觀念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表示:「骨鬆應比照慢性病長期關注,從骨折前的預防做起,建立持續照護概念,才能維持行動力與生活自主性。」

專家倡議:從「治療」走向「預防」

新版防治共識強調「骨骼健康優化」的整合理念,包含術前骨質檢測、術後營養與追蹤,並重視跨專科合作與長期管理。學會也參與「國際脆弱性骨折網路組織」,推動「骨折聯合照護計畫」,希望透過醫療團隊協作,讓更多民眾能夠在骨折發生前就獲得早期評估與指導。

指引內容建議,符合特定高風險條件者(如停經後女性、年長族群或長期使用特定藥物者),可與醫師討論骨密度檢測時機,並依醫師專業建議決定後續管理方式。

陳崇桓理事長補充:「骨鬆防治已從過去的『骨折後補救』,轉為『骨折前預防』的前瞻性策略,這不僅減少醫療負擔,也能延長健康年齡。」

隨著健保制度更新,針對骨鬆高風險族群的給付範圍擴大,讓尚未發生骨折但具高危險因子的患者,也能獲得醫師評估與適當照護。此政策被視為骨鬆防治邁向預防導向的重要一步

骨鬆學會指出,健保新制將遠端橈骨及近端肱骨骨折納入給付,有助於患者在首次骨折後及早接受治療建議,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可能性。這項變革象徵著台灣在骨鬆防治上的制度化進展,也與國際照護趨勢接軌。

高血糖患者骨鬆風險提高 醫師籲定期檢測

根據臨床觀察,高血糖患者的骨鬆風險常被低估。成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至行教授提醒:「糖友在關注血糖之外,也應檢視骨骼狀況,特別是長期使用胰島素或年長族群,建議與醫師討論骨密度檢測的必要性。」

研究顯示,糖尿病與骨質變化相關,部分患者雖骨密度數值正常,但骨骼結構仍可能脆弱。醫師建議可藉由檢測與持續追蹤,了解自身骨骼健康,並依據專業建議調整生活型態。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吳至行教授提醒,糖尿病與骨鬆的共病關係常被忽視,建議糖友應定期檢測骨密度,以防骨折影響行動力( 圖/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提供 )

自我評估 × 定期追蹤  守護骨骼健康

為協助民眾初步了解自身風險,學會提供簡易自我評量工具(OSTAi、MOSTAi),以體重與年齡計算風險指數。若評估結果顯示為高風險,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進一步進行DXA骨密度檢測。
可於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官網使用自我篩檢工具

吳至行教授提醒:「骨鬆常在無聲中發生,越早了解風險、越能主動管理健康。」

近期焦點

Recent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