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在九月遭逢馬太鞍堰塞湖溢流的意外衝擊後,這片土地經歷了傷痕,也展現了驚人的韌性。兩個月來,從濕地到山坡、從部落到農家,各處都在安靜而堅定地修復。今年冬季,花蓮縣政府啟動「農業生態軸帶旅遊」計畫,希望讓更多人看見土地復甦的力量,並於 19–20 日推出全新體驗行程「花蓮軸帶旅遊—琥珀原民食農趣」,以兩天一夜的步調,牽引旅人重新走進花蓮的日常,慢慢靠近原民文化、食農智慧與獨特生態。

此次行程以更貼地的方式開展,不以快速移動為主,而是透過「看、聽、觸摸、品嚐」四個層次,帶領參與者重新認識花蓮在地的生命節奏。從舞鶴台地的茶香,到文旦果園的手作,再到夜晚濕地的脈動與部落文化的流動,旅程在一段段柔緩的節奏中,讓人真實感受到陪伴土地一起復原的意義。

茶香之上——在舞鶴台地,看見與山林同行的農法日常

行程的第一個落點,是位於舞鶴台地上、環抱山風而生的嘉茗茶園。茶園以蜜香紅茶聞名,而這份香氣的背後,是園主多年堅持的無毒農法。山坡的風輕輕吹過茶樹,葉片在陽光下反射出的光澤,像是在訴說這片土地未曾中斷的生命力。

參與者隨著園主在山坡上採茶、揉茶,透過一次次的手感體驗,看見茶葉從枝頭到茶杯的旅程。揉茶時散出的香氣像從土地深處浮起,帶著自然發酵的甜與柔。這樣的體驗讓人不只是品茶,而是第一次真正理解「一杯茶」與土地、季節、氣候、農人之間的緊密連結。每一口的甘甜,都蘊含著長年與山共生的耐心與細緻,也是花蓮在這段時間裡努力復甦的縮影之一。

 

果園中的手作光景——文旦驛站感受農村的時間與溫度

離開茶園後,行程來到木日光鶴岡文旦驛站。果園是花蓮農業景觀中最親切的場景之一,柚香在空氣中蔓延,帶著土地特有的清新氣息。導覽從文旦的栽種開始,講述其如何與季節同步,如何在溫潤氣候中成長出花蓮獨有的果香層次。一邊漫步、一邊聆聽,不知不覺便跟著土地的節奏慢了下來。

「柚子果醬 DIY」是非常有趣的體驗。削皮、切果、熬煮,看著金黃果肉在鍋中逐漸變得濃稠,空氣裡瀰漫著清爽酸甜的香氣。那是能讓人立刻記住的味道——既是果香,也是花蓮農家的日常。果醬完成後,每一瓶都彷彿裝進了人們對土地的理解與感受,是一份可以帶走、也能品嘗的味覺記憶。

濕地的呼吸——夜色下的馬太鞍,以靜映照復甦的力量

夜幕降臨,旅程漸漸轉入更柔和的節奏。團隊踏入馬太鞍濕地展開夜間生態探險,濕地水光被夜色輕輕托起,彷彿整個地方正以另一種方式甦醒。

老師帶領大家靜靜走在步道上,手電筒的光點落在葉片上、落在水面上,也落在悄然活動的夜行生物身上。螢火蟲在黑暗中一閃一閃,像微小的星辰落入濕地。大家都不自覺放輕腳步、壓低聲音,彷彿被這片土地的夜語所包覆。

白日看似安穩寧靜的馬太鞍,到了夜裡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水、風、草叢、昆蟲、微光,全都在悄悄地告訴人們:即使經歷過洪水衝擊,此地仍然擁有強大的生命韻律。濕地的夜晚,用最柔軟的方式展現著大自然的堅強。

古老智慧的回聲——阿美族「巴拉告」揭開文化核心

第二天的行程以「巴拉告(Palakaw)生態捕魚法」拉開序幕。部落長者在水邊講述傳統捕魚的方式。

在部落文化中,人與自然不是對立,而是彼此依存的伴侶。「巴拉告」正是這段關係最具體的證明——它不強取、不破壞,而是透過理解河流的流向、水位的變化、魚群的習性,與自然共同合作。參與者在實際操作與觀察中,更深刻理解到永續在部落裡從來不是概念,而是自然延續的生活方式。

石頭火鍋的熱氣——把山林的風味煮進一鍋湯裡

午餐是原民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石頭火鍋」。蛇紋石被燒得滾熱後投入竹筒中,與水產生急速的熱騰反應,細細的煙霧在竹筒口上升起,香氣隨之蔓延開來。食材在石頭的溫度中慢慢釋放風味,竹筒中湯的顏色逐漸變深,像是把整座山林的味道悉數煮進其中。

端起竹筒,那股香氣不是一般烹煮能散發出的,而像是自然本身的精華。每一口湯都濃縮著山川的味道,也濃縮著部落生活的溫度。

文化導覽與豐年祭——在節奏與歌聲中,看見土地的脈動

午餐後,導覽帶著旅人進入部落生活的核心。從阿美族的母系文化到聚落的形成、從地景的變遷到生態的共存方式,每一個故事都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花蓮文化的多層次。

導覽結束後,以阿美族豐年祭歌舞作為旅程的尾聲。參與者穿上傳統服飾,隨著部落族人的鼓聲與歌聲,一步一步踏在地面上。每個步伐裡都包含感恩、團結、共享的意涵,讓旅人真切感受到文化不只是展示,而是活在土地與族人心中的日常。

「花蓮軸帶旅遊—琥珀原民食農趣」以兩天一夜的時間,帶領旅人從茶園到濕地、從手作到文化、從味覺到生命力,重新理解花蓮的復甦不僅僅是景色恢復,更是生活重新運作、文化再度綻放、生態持續流動。

在土地的呼吸聲中,我們看見了花蓮展現出的韌性,也看見一個地方如何在災後,以更深更柔的方式迎向未來。

近期焦點

Recent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