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至60歲族群在工作與生活中高度用眼,視覺舒適度逐漸成為關注焦點。大學眼科觀察,近年諮詢老花與近視矯正的民眾增加,反映中壯年族群對視力保健的重視度提升。院方表示,透過完整的術前檢查流程、醫師專業評估與個人化建議,協助民眾了解可行的視力矯正方式,並遵守衛生主管機關之醫療指引與安全規範。
藝人李佩甄與房產專家徐佳馨皆分享個人視力保健經驗。徐佳馨提到,過去受近視與老花影響,在工作中需頻繁切換遠近視線而感到不便;在充分了解醫師建議與手術流程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矯正方式,並於恢復期遵守照護指導。她表示:「清晰的視覺讓工作與運動更順暢,也提醒我更重視健康管理。」
李佩甄則分享,在接受醫師評估後進行視力矯正,日常生活與戶外活動更便利,無需頻繁更換眼鏡,生活品質獲得改善。她表示,維持良好的視力狀況,是中壯年階段最實際的自我投資。
了解老花現象 正確認識自然視覺變化
大學眼科院長陳威霖醫師指出,老花眼是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自然現象,一般約在40歲後逐漸出現。其主因為水晶體與睫狀肌彈性降低,導致近距離閱讀不清。若出現看近模糊、需將書本拿遠或增加光線亮度等情形,建議可至合格醫療院所由眼科專科醫師檢查,了解自身狀況。
陳威霖醫師提醒,老花屬生理性退化,無法透過民俗偏方或非醫療方式「治癒」。建議依醫師專業評估選擇合適矯正方法,如配鏡或醫療處理。保持良好用眼習慣、適當休息及定期檢查,是維持視力穩定的關鍵。
專業評估與安全照護 建立正確矯正觀念
陳威霖醫師表示,醫師會依據個人年齡、職業、用眼習慣及眼睛健康狀況,提供個別化的專業建議。不同矯正方式皆有適應條件與風險考量,須經醫師檢查與討論後決定是否合適。
術後三個月為視力穩定的重要階段,患者應遵守醫師指示,按時回診與使用人工淚液保濕,避免揉眼與熬夜,以維持穩定狀態。醫師提醒,任何醫療處置皆應在具合法執照的合格醫療機構進行,並由具資格之眼科專科醫師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