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永續共創雙年展 – 平 BALANCE 來到第三站:臺北。本次以「行動.共學.設計共創」為主軸,結合教育、藝術、設計與生活場景,打造一系列跨世代共創的行動,串聯城市文化場域,透過創作展演、工作坊與論壇,讓創作者、青年學子以及大眾的對話,促發永續的理念,走入生活。
策展團隊攜手實踐大學設計學院服裝設計系,透過師生共創與跨域交流,探索永續設計的可能性。 對於與雙年展的首度合作,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許鳳玉院長期許「設計教育,不只是技術的傳遞,更是價值的種植。」
自9月起的創基課程中,學生與藝術家跨越台北、紐約、諾曼第近距離連線共學。在對話與交流之間,藝術家王國仁、林育良 Makoto、沈榮、Nina 王靖錞、El 康聲平、WELA 與學生共同思考:如何讓創作回應時代、讓藝術成為永續的生活實踐。
這場跨域共學不僅啟發了創作靈感,也讓「永續」從理念轉化為生活的溫度與行動的力量。謝詠絮系主任分享: 「這次共學,讓學生有機會與藝術家、策展人一起學習,從城市脈絡思考設計,他們不再只是學習者,而是行動者、創作者。」

在歷史中相遇|大稻埕的共創時刻

10 月 12 日的永續行動日中,走進新芳春茶行——歷史與當代交錯,學生、藝術家與觀眾在這裡相遇、共學、創造。師生身著 1920 年代服裝,以互動行動與作品展示,將文化記憶、城市故事與永續理念交織,吸引民眾參與,也為 10 月 20 日的成果沙龍鋪陳出豐富的共學場景。
在成果沙龍中,特別頒發「永續風華獎」,從 150 位學生中選出 10 位兼具創意與永續精神的同學:詹雅安、陳冠宇、陶利安、楊心妍、廖唯亘、陳威昕、陳姿穎、高意晴、洪苡禎、賴亭安,表彰他們將永續理念轉化為設計行動的實踐力。
共創計畫主持人 黃莉婷 副教授指出:「共學是一種長期的實踐,它不只是教育的一環,更是讓設計走進生活的力量。學生在真實場域中重新定義學習的邊界,也讓創作更貼近社會脈動。」
藝評人 胡鐘尹 觀察雙年展的發展脈絡與每一站的樣貌,則分享:「設計與藝術看似兩種不同的語言,但本質上都是對世界的回應。它們在對話中相互閱讀,讓創作的意義不止於作品本身,而在於彼此啟發的可能。」
本次雙年展由 AACC 亞洲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共同主辦。協會以「文創・新創・微創」為核心精神,致力讓藝術成為生活的日常節奏,讓文化在地綻放新芽。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主委 李宗達 表示:「我們希望透過藝術與文化創意的串聯,讓地方故事被看見,讓永續不只是理念,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生活風景。」

共學的街角,綻放永續的光

雙年展串聯大稻埕、新芳春茶行、文域生活、華山園區、大直 NOKE 忠泰樂生活等場域,邀請藝術家、設計師、學者與市民共同參與,從文化脈絡出發,想像未來生活的永續樣貌。
雙年展系列沙龍合作單位 文域生活主理人謝鎮宇認為:「沙龍交流讓永續理念從抽象走入生活。人們在對話與觀察中,重新看見歷史的軌跡,也體會日常的微小改變如何孕育永續的實踐,並一同編織出屬於當代的生活想像。」

2025 台馬永續共創雙年展,從怡保到檳城再到台北,「平衡,是一個持續被練習的狀態。」策展人 陳悠溱 衷心期盼並邀請大家一同參與雙年展的各個場域,感受歷史與當代、在地與國際的呼吸,一起探索永續的未來樣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期焦點

Recent Articles